说到2018年艾森的黑马,非《香港大停电》莫属。因为它真的是黑啊!
整个游戏不但封面乌黑一片,连版图和卡牌背面也是乌黑的。也难怪,游戏主题就是香港遇到了前所未见的全城停电。玩家扮演的是组织救援的一个个队伍。但是这种暗色调一般不用在德式桌游中,乌黑一片的盒子在其他五彩缤纷的游戏面前,的确容易被埋没。
但是很快这匹黑马在艾森杀出了名气,现场异常火爆。这一切源自于设计师Alexander Pfister。看一下他设计的这些游戏:《皇家港》、《我的好货》、《蒙巴萨》、《女巫快递》、《斯凯岛》、《大西铁路》,个个经典,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。相比乌老师折戟《heigst》,《花舍物语》和《暖秋物语》连续炒冷饭、SF的《图拉真广场》、《及时行乐神》话不再、马丁的《林肯》略失水准,这位老哥可以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大神了。
俗话说,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。设计游戏,最大的难点是突破过去的桎梏,把类似的机制玩出不一样的味道。乌老师可以开一辈子农场靠的就是这个。Pfister在香港大停电中,同样使用了蒙巴萨的系统:独特的DBG手牌回收系统。在这两个游戏中,玩家每次出的N张牌都分别打在3到4列中,在按照规则收牌时,玩家只能收回这些列中卡牌最多的1列牌。这个系统有两个好处:1、玩家在打牌时要不断的规划自己之后几回合的行动,类似编程;2、极大的减少了DBG的随机性;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游戏更为紧凑,策略度直线上升。
而《香港大停电》相较《蒙巴萨》而言,改进在以下几方面:
1. 整体性:《蒙巴萨》中各个线路较为分散,玩家有时候容易一条策略走到底。而香港大停电用一种方式改变了这种情况:一牌多用。
《香港大停电》的牌,既是资源的主要来源,也是区控的前提,还可以用作探索,来获得探索板块集套的分数和一定的资源。最妙的设计在于,探索某个地区后,你的人员(卡牌)会有损伤,其它玩家会抽取一张卡牌进入你的医院。这种设计贴合了游戏的灾难主题,同时显示了策略度:不会玩的玩家次次都将好牌派出去搜索结果重伤进医院,医生这张牌救援又不及时。而会玩的玩家该送起手牌去医院的时候毫不含糊,该把关键牌救回手并且赚一手高分的时候从不手软,简直高下立分。
2. 版图:《蒙巴萨》的版图容易造成一个严重问题:某几种地方连续被争夺造成玩家互刷+股票居高不下,而另几个门庭冷落。这也造成所谓帽子探索流过于强大,有失衡之嫌。区控的强互动是有了,互蹭的快感是有了,但就是没法让每个玩家都十分快乐。
《香港大停电》做了相应的改进。玩家通过援救不同的专家人员,来进行占点式的区控。一旦你的token完整的包住了某个区域,就立即得分。同时其他玩家在这些点上也有用token的将立即蹭到分数。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保证了抢相同区域的紧迫感,另一方面让互蹭更为顺滑,不容易产生《蒙巴萨》的马太效应。
3. 节奏感:如果说《蒙巴萨》突出的是抢卡、抢地盘这样的强互动,那《香港大停电》突出的就是节奏感。本身独特的DBG手牌回收系统就是一种节奏感的体现,
在《香港大停电》中玩家要兼顾金钱、资源、解锁技能和卡槽之间不同的关系,更要根据回合流程把控他们不同的时间节点。由于将整个游戏重心放在节奏感上,香港大停电给人一种虽然糅合了各种不同的机制,却能花开有百朵,清香惟一缕的感觉。流程虽然多达近十个,但是玩家很快就会非常熟练的操作起来,这也得益于游戏的独特设计。
近年来,糅合多种机制的游戏开始走下坡路,其根源就是往往糅合的过于牵强,游戏的整体性、节奏感都不够突出,代入感还经常有问题。
Pfister大神此时能够突破自己的大作《蒙巴萨》,用心给大家奉上了《香港大停电》这样的新品,实属不易,也可见其糅合机制的功力。只是希望大神下次能够找个颜色明快的主题,直接脱颖而出!